9月30日-10月10日,清远驿道风情展在清远飞霞山市民公园游客服务中心举行,内容包括古驿道、古亭、古桥、古庙(寺)、古村落、驿道风情、驿道风流、驿道风物八大板块内容。“十一”期间,市民、游客可到此一游,了解清远作为南北通衢的千年风流。
位于广东省的中北部、北江中下游的清远,自古以来处在南北通衢的地理位置上,历史上的清远市境不仅成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因其交通地位的重要性,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对清远市境河道陆路的开发建设颇为重视。由此形成今天清远市境内有着众多的古驿道分布,直到民国时期,驿道系统被公路和邮政系统所替代,驿道才逐渐被废弃。
据了解,为配合全省南粤古驿道专题调研工作的开展,并为市委、市政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及精准扶贫工作提供资讯参考,从2016年4月起,市史志办结合全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组织各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对全市古驿道历史与现状开展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摸底,通过调查、考证、收集和整理资料,基本掌握各地古驿道、古驿站、古驿铺、古驿亭以及古驿道沿线的古建筑、古村落及传统民俗、自然资源等内容。
市史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邓翠萍在开幕式上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本地群众、外地游客了解我市古驿道的珍贵文化资源,加强对我市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包容性、多样性,以及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与旅游禀赋的进一步认知,同时也为我市的旅游业增添文化色彩。
根据史料记载,清远市境官修道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代。秦朝在清远市境修筑古道5条。汉代先后修筑西京古道、秦汉古道。唐、宋、明代先后3次疏通楞枷峡河道,宋、明、清代先后4次修筑北江栈道。至清代末,清远市境内古驿道修筑基本完成。
秦代在清远市境内最早修筑“荆楚走廊”,后修筑古道5条,其中古驿道2条。骑田岭道、都庞岭道(今南风坳道)分别从湖南临武县和蓝山县进入连州,循连江入北江而通番禺(今广州)。这2条新道就是清远市境历史上最早的古驿道(即官道)。
东汉建武二年(26年),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太守卫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南起英德浛洸,经乳源、乐昌,北接骑田岭道,在南岭的崇山峻岭中开凿了一条通往中原、通往京都“西京”(今陕西西安)的大路,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连接通道,后人称作“西京古道”。东汉建初八年(83年)大司农郑弘建议,沿袭秦代“新道”路基,加固扩修作为贡道,改为陆运。这条过岭陆道,北起郴州,中经宜章、临武,南入连州境与小北江水路街接。今连州顺头岭(骑田岭)路段仍保存较好,即现在的连州“秦汉古道”。
随着驿道的开通,驿道沿线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铺)。据了解,调查人员通过查阅地方志书和有关史籍的记载,初步核查出清远市境内自唐代以来设置的驿站(铺)中有名称记载的驿站7所、驿铺77间。驿站分布情况为:清城4所、清新1所、英德2所。驿铺分布情况为:清城12家、清新4家、佛冈2家、英德25家、连州16家、连山3家、连南2家、阳山13家。
文/图:毛远策
编辑:李志芳
校审:田芳